【人間世】堅持的意義:“選擇做醫(yī)生就需要敬畏生命”

7月30日,紀錄片《人間世》播出了第八集《堅持》,這一集記錄了發(fā)生在同一間手術室的兩臺手術。兩臺手術的背后,是兩個不同的生命、兩個不同的故事,相似的病因,完全不同的過程,在經歷了一次次讓人無奈的變化后,主導結果的,原來是人們對無奈時堅持的態(tài)度。
醫(yī)學是一個不斷求證的過程。掛號、檢查、問診、手術,每一步似乎都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嚴絲合縫。但現(xiàn)實情況可能并不如此,因為變化總會突如其來,甚至會把醫(yī)生、患者都推入無奈的境地。
這里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(yī)院新建成的心導管室,今天,世界頂尖的心導管專家云集于此,他們將要共同面對的是心臟內科領域最難的兩臺手術,而他們的雙手也將承載著病人對于生活最后的希望。
最近十幾天,李千軍和妻子一直守候在中山醫(yī)院心臟內科監(jiān)護室的門口,他們不敢離開半步,夜里也不回家,實在困了,就在躺椅上小憩一會,一張?zhí)梢,兩個人輪流休息。
自從女兒生病后,李千軍一直吃也吃不好,睡也睡不好,,他說自己沒心情吃,也感覺不到餓,因為緊張。
監(jiān)護室大門的那頭,是他們19歲的女兒李娜。這十幾天里,女兒李娜同樣躺在床上不能下地,盡管看上去小姑娘的氣色還不錯,但是她不知道,她的身體已經到了不得不手術的時候,因為哪怕下地多走幾步,她也可能突然會有生命危險。
李娜覺得自己心態(tài)比較好,都無所謂。她也一直安慰父母,讓他們放心。
李娜患有的是多發(fā)性大動脈炎。這是一種累及全身動脈的炎癥性疾病,會導致人體多處血管發(fā)生狹窄、閉塞或血管瘤。人體的心臟共有三根血管,李娜的大動脈炎引發(fā)了冠心病,心臟左側兩根冠狀血管完全閉塞,僅有的一根可以供血的右側冠狀血管,也阻塞了百分之九十以上,這根比頭發(fā)絲還要細的血管通道,維系著李娜全身的血液輸送,可謂命懸一線,如果這根已經有嚴重病變的血管也堵上了,那再好的醫(yī)生也將回天乏術。
堵塞的心臟血管,是埋在李娜身體里的一顆定時炸彈,手術是排除炸彈的唯一選擇。每天監(jiān)護室允許探望的時間只有半個小時,更多的時候,監(jiān)護室的門是關著的,每次醫(yī)護人員進出重癥監(jiān)護室,門會偶爾打開,李娜的爸媽總會探著身子往里張望。
想女兒了就看看手機里的照片。
李千軍說:“哪怕有一點點希望,再大的困難,我們也要堅守!
所謂心臟搭橋手術就是通過外科開胸手術,利用從病人身上取出的血管,將堵塞的冠狀動脈的兩端連接起來,讓血液繞過堵塞的部分,從這座新搭的橋上通過,以改善心肌缺血的癥狀。而所謂心導管介入治療,則是在病人的手或腿的動脈上開一個小孔插入導絲和微導管,將導絲經由血管到達心臟內血管的堵塞處,通過導絲置入網狀支架,擴張閉塞處,疏通血管。
陸浩醫(yī)生介紹說,外科搭橋對李娜來說,如果不考慮年齡的話,是比較合適的,但是因為她才19歲,外科開刀創(chuàng)傷大,另外她有多發(fā)性動脈炎,搭橋以后她橋血管的壽命,相對來說橋血管的通暢率,可能要比普通的病人要降低很多。如果橋血管以后再出問題,基本上就沒有很多辦法。
最終,專家決定為李娜進行心導管的介入治療,但是由于李娜的心血管閉塞過于嚴重,雖然醫(yī)生進行了6個小時的反復嘗試,但是最終還是沒能打通血管。
一臺成功的手術,需要完美的手術方案,同時也需要患者身體條件的配合,但李娜的情況非常特殊。第一次嘗試失敗了,但主治醫(yī)生依然認為導管手術的方案是最適合李娜的,李娜重新回到了監(jiān)護室,她在等待下次手術的機會,但這次,對于醫(yī)生的決定,李娜的父母猶豫了。
李千軍擔心萬一又沒打不通,支架就放不進去了,小孩子罪也受了,藥水又打進去了。
讓李千軍猶豫的,依然是手術方案該選哪一個。微創(chuàng)手術放支架,創(chuàng)面小,恢復快,但支架有使用期限,而開胸手術心臟搭橋,手術創(chuàng)面大,恢復慢,而且血管阻塞的可能性依然無法消除。
李娜血管的病變情況,非常復雜,其實,對醫(yī)生來說,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(zhàn)。
最終,李娜一家還是接受了醫(yī)生的建議,接受心臟導管手術。盡管再次進行同樣的手術是一次挑戰(zhàn),畢竟李娜還很年輕,選擇創(chuàng)傷小的方案是值得嘗試的。
此時的李娜還是很樂觀,她擔心的只有兩件事,需要重修的課程、爸爸媽媽的身體。
今天是手術日,吳偉的手術是今天的第一臺,李娜被安排在了第二臺。早上七點多鐘,吳偉被推進了手術室。但是一夜沒睡好的他血壓明顯有點偏高。
與李娜有著類似經歷,患者吳偉也曾經歷過一次未能成功的手術。今年55歲的他,患有冠心病及心肌梗塞,還伴有高血壓及糖尿病。
在三根心臟血管中,李娜是左邊的兩根完全閉塞。而吳偉則是右邊的這一根中間部位完全閉塞。不過幸運的是,人體會進行奇妙的自我修復,他的左邊兩根血管長出了一些小的血管,連接到了右邊主動脈的末梢,使得吳偉的心臟缺血情況不像李娜那么嚴重。但是要想打通完全閉塞的右邊血管并不容易。
七個月前,吳偉接受了心臟介入治療。經歷了漫長的六個小時手術后,遺憾的是,通道最終還沒打通,手術被迫終止。
但考慮到心臟搭橋手術創(chuàng)面大等因素,醫(yī)生最終還是建議吳偉等待合適的時機,再接受一次心臟導管手術。
再次手術的窗口期終于到來。術前兩天,吳偉住進了中山醫(yī)院心內科的病房。再次入院準備手術,原先十分淡定的他,此時卻也流露出了些許的緊張。他默默地翻看著自己的檢查報告,畢竟這是他的第二次手術,同樣的手術方案,能獲得成功嗎?
葛均波,中國科學院院士,中山醫(yī)院心內科主任,作為心導管手術的世界級頂尖專家,他將主刀今天的手術。今天的兩個病例都經歷過一次未能成功的手術,同樣的手術方案,再嘗試一次,接手這樣的手術,考驗的不僅僅是醫(yī)生的技術,還有醫(yī)生的信心和堅持。
上午八點,手術準時開始。
手術的關鍵是能否將導絲送達吳偉心臟血管堵塞的位置。
手術室內,醫(yī)生一點點推送著細細的導絲,向著吳偉的心臟血管挺近。手術室外,數(shù)十位來自各地的專家,屏氣凝神地關注著手術的進展。
要想疏通吳偉心臟上的那根閉塞的血管,先要用導絲去打通閉塞段,插入微導管,隨后再順著微導管安裝支架以擴張血管。心臟的三根動脈,就像是三條隧道,要想疏通擁堵的一段,最常規(guī)有效的方式是導絲直接從隧道的入口正面進入,這樣導絲推進的距離最短,時間也最快。
很快,導絲就到達了病變處。
但是,由于病變的血管,長期不通,堵塞物鈣化,變得十分堅硬,如同一塊巨石,攔在了道路中央,細細的導絲根本捅不過去。
正向進入的嘗試沒有成功。葛均波只好決定換一種方式進入。
面對一條完全堵塞的隧道,當從隧道入口處直接進入疏通不能成功時,就要想辦法從隧道旁邊的輔助通道,繞行到隧道的另一頭,反向進行疏通,這在心導管手術中被稱為“逆向技術”。與閉塞的動脈相連的,是許多細小的側支血管,這些細小血管就是輔助通道,而葛均波要做的,就是在這些側支血管中找到一條合適的通道,成功繞到閉塞段的另一端。
手術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,側支血管繁雜而細小,細細的導絲猶如進入了一個迷宮,始終難以走通。
此時,作為業(yè)界頂尖專家的葛均波,明顯感到了問題的棘手。如果繼續(xù)逆向進入,就必須到距離更遠的血管中尋覓通道。但每一根細小血管形成的交叉口,都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可能,走通或走不通。這時的葛均波,幾乎已經用盡了所有的辦法。
然而,面對正向與逆向都沒能走通的復雜局面,不僅葛均波感到為難,在場的專家也都拿不出更好的辦法。但是,葛均波并沒有想要放棄,他決定回到手術的起點,再嘗試一下正向進入。
正向進入再次失敗,此時,手術已經進行了三個多小時,由于是局部麻醉,意識清醒的吳偉已經有些躺不住了。
盡管無奈,但葛均波并沒有打算就此放棄,他心里很清楚,盡管正向進入能夠抵達堵塞點,但卻無法捅穿堵塞物,這是一條死路。逆向進入是唯一可能的手術方案,但逆向進入,意味著要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尋找最后的機會。
此時,在心內監(jiān)護室內等待了一上午的李娜,也有點坐不住了,開始有點緊張了。
葛均波的再一次求解,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答案。
“第一次做了沒成功,第二次做,非常難!币晃辉趫鲇^摩的專家說。
此時,葛均波只有舍近而求遠,他打算嘗試最遠的一條血管,這是最后一條可以嘗試的通道,是留給醫(yī)生的最后一次機會。
在嘗試了近四個小時后,轉機終于出現(xiàn)了。
沿著最遠端的最后一根血管,導絲和微導管成功到達了閉塞段的末端,接下來如果能夠將閉塞段打通,就可以建立完整的通道,這也預示著手術成功在望。
葛均波的堅持換來了成功的希望,在場的每個人也都滿懷期待,然而就在此時意外出現(xiàn)了。
正準備穿過閉塞段,導絲的頭端突然打了個結,已經沒有力量繼續(xù)推進,但是如果此時將導絲和微導管直接拉出來,又很容易將剛剛走通的血管拉傷。
距離成功只差一步之遙,手術卻不得不重新開始,是繼續(xù)前進,還是選擇放棄,從頭再來,還能不能順利找到剛才的通道,如果不成功,是不是意味著只能放棄,此時手術已經將近5個小時,從頭再來的壓力,考驗著醫(yī)生的體力和信心。
“再回,再回再回,再回!笔中g室里只聽見葛均波急切的聲音。
又經過了三十分鐘,終于建立起了完整的通道。
“好了,現(xiàn)在打開了!备鹁ㄈ玑屩刎。
隨著導絲的推送,兩枚支架成功植入。
一臺歷經波折的手術,在耗時近六個小時后終獲成功,雖然大家鼓掌慶賀,但是醫(yī)生們都明白,今天的手術還沒有結束,一臺難度極大,風險更高的手術,已經在等著他們了。
由于李娜左冠兩根血管完全閉塞,唯一的一根可以供血的右冠血管也閉塞了百分之九十,而手術恰恰先要在這根直徑大約0.1毫米的通道中進行,這0.1毫米的通道即是手術器械通過的唯一空間,也是保證心臟供血的唯一通道,稍有不慎,那么李娜的心臟一旦缺血,隨時都有猝死的可能性。
雖然采取了一定的預案,葛均波也還是有一點擔心。
手術室外,李千軍夫婦注視著電子屏幕的每一次變化,這場等待已久的手術,每分每秒都在牽動著他們的心,女兒的病情他們十分清楚,如果手術出現(xiàn)任何意外,對他們來說都是無法承受的打擊,而在大門那頭的手術室內,手術正進行到了最緊張的時刻。
出乎各路專家的意料,手術的進展異常的順利。導絲已經進入了李娜心血管的病變處。
就在大家準備慶祝又一臺高難度手術成功的時候,葛均波突然離開了手術臺。
他的手突然抽筋了。
經過簡單的處理后,葛均波又回到了手術臺,忍受著劇烈的疼痛,繼續(xù)推送著支架,手術已經接近成功,他不想在這個時候,再出現(xiàn)意外。
但是剛過兩分鐘,葛均波又一次痛苦地離開了手術臺。
面對第二次更加劇烈的抽筋,葛均波痛苦地望著手術臺。
后來他把逆向導絲,拉到體外化,放支架的工作,交給了他的同事。
手術最終順利完成,在旁觀摩的醫(yī)生也忍不住大贊“perfect”。
葛均波囑咐李娜多喝水將有毒的造影劑代謝掉,李娜向葛均波表達了謝意,還一個勁地關心他抽筋的手還好嗎。
對于李娜和吳偉兩家而言,這看似平常的一天,卻因兩臺頂級難度的手術,而變得不平常。對患者而言,手術讓他們擺脫了疾病的糾纏,對醫(yī)生而言,這一天種種突發(fā)的狀況,曾經一度讓這兩臺手術接近放棄的邊緣,好在手術成功了,好在這一天,醫(yī)生、患者、家屬,都沒有放棄。
一向熱愛運動的吳偉,曾經因心臟疾病不得不嚴格控制自己的運動量,如今回歸正常生活的他,最開心的莫過于可以更暢快地進行各項運動。
19歲的李娜,雖然手術的傷口還沒有完全養(yǎng)好,但手術已經讓她的身體發(fā)生了轉變,她的胸口不疼了,她再也不用一直躺在床上,她的生活重回正軌。
而葛均波院士依然在開始一臺臺新的手術,對醫(yī)生而言,每個病例、每臺手術都是一場新的實戰(zhàn),正式打響前不會給醫(yī)生太多演習的機會,面對無法預知的變局,堅持下去,就是選擇醫(yī)生這個職業(yè)所必須付出的代價。
葛均波說,選擇了醫(yī)生,就要救死扶傷,就需要敬畏生命。
在醫(yī)院,所有的一切都和敬畏生命有關,每一個來到醫(yī)院的人都希望一帆風順地把病看好,但看病卻并不總是那么一帆風順。醫(yī)患之間的關系,也總會忽近忽遠。
清晨,等候的病人早早地排起了長隊,畫面里看到的是渴望擺脫病魔的眼神,當鏡頭轉向醫(yī)生,攝影機記錄下的同樣是一個個早出晚歸的身影,同樣是一張張疲憊而又專注的臉。
每一位走進醫(yī)院的患者,都希望醫(yī)生妙手回春,但我們經常要面對的,是無力回天的窘境,醫(yī)學不是萬能的,很多無奈,我們無法回避,但至少,我們可以選擇堅持......
(注:此文系看東方(上海)傳媒有限公司授權人民網健康頻道發(fā)布,請勿轉載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