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是平安的一年,又添悲傷的一天。6月1日深夜11點多,一艘載有458人的客輪在長江湖北石首段突遇龍卷風,在一兩分鐘之內傾覆,船上乘客多為50歲—80歲的老年旅游團成員。截至發(fā)稿時止,搜救仍在進行中,400余條生死未卜的生命,牽動著每位國人的心。
逃生,是一場跟死神的賽跑。掌握科學的逃生知識,才能在生死關頭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!渡鼤r報》專訪緊急救援、急救領域專家,整理出一份“最全逃生自救指南”。希望你一輩子都用不到,但一定要知道。
受訪專家
民政部緊急救援促進中心專家委員會專家 何鐘琦
民政部緊急救援促進中心山岳救援隊隊長 王鑫
北京急救培訓中心講師 溫新華
上海醫(yī)療急救中心科教部副部長 李明華
中國地震局研究員 何永年
機動車駕駛員培訓、安全駕駛行為研究專家 范立
你最缺的3種自救能力
2010年11月17日,上海教師公寓發(fā)生火災,情急之下,很多住戶從樓上縱身躍下;2012年7月21日,北京遭遇特大暴雨,41歲的段寶林在離家不到1公里的鐵路橋下,試圖一個猛子沖過水深2米多的大水坑,卻連人帶車被陷了進去;2014年12月31日晚,上海外灘發(fā)生踩踏事件,有處于高處的民眾意識到了危險,揮舞手臂讓其他人后退,但聲音太小并沒有起到多大作用……
突如其來的災難,往往讓人猝不及防。在血淚的教訓后,每次都會掀起一陣學習逃生知識的熱潮。但過不了多久,人們又將其漸漸淡忘!渡鼤r報》曾聯(lián)合北京急救中心、新浪網、搜狐網進行了一項網絡調查,在回答“常見緊急事件的正確處理措施”10道題目時,參與調查的17553人中,竟有七成人答錯了。
幾位急救專家在接受《生命時報》記者采訪時感慨:國人太缺乏應對危險的逃生知識。事實上,災難發(fā)生的瞬間,我國民眾的自救能力遠低于國際水平,尤其欠缺以下三大自救能力。
1 缺乏風險評估能力。
每個人都要有一個應急預案,在出游前要全盤考慮有可能發(fā)生的危險。比如暴雨可能引發(fā)泥石流、山洪等。預測到這樣的危險,就要盡量避免外出。另外,國人往往不喜歡預估危險,覺得自己不會趕上小概率事件,存在僥幸心理。
2 欠缺應急避險能力。
不少人其實具備一定的應急避險知識,但在操作或理解上存在誤區(qū),因而導致逃生失敗。國人學習自救知識的意識也不強,屬于“被動”學習。比如給學校學生培訓時,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,校長、老師怕耽誤學生正課時間而為難;家長也不理解,覺得耽誤孩子時間學些“用不到”的技能。
3 心理抗壓能力不足。
面對災害時,心理承受能力決定自救的命運,心理暗示對增加生存幾率很重要。意志越堅定,忍耐力越強。遇到緊急情況,很多人不知所措或盲目行動,造成時間和精力的無端消耗。應保持冷靜的心態(tài)、積極的信念。
如何贏過這場跟死神的賽跑
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,我們第一時間應該怎么做?《生命時報》專訪緊急救援專家,總結出不同危險下的逃生自救技能,請仔細閱讀并牢牢掌握。
下一頁 |